close

內容來自sina新聞cn

治霾神技被疑致霾罪魁:脫硫技術應用有問題

個人信貸額度

“治霾”神技被疑為“致霾”罪魁

為瞭節省成本與防止設備堵塞,國內電廠與燃煤企業廣泛采用的濕法脫硫技術後卻卸掉瞭煙氣再熱器,少瞭加熱一環,使煙氣進入大氣後經一系列反應,構成PM2.5

《財經》報道(記者 孫愛民/文)在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之時,12月8日,一則題為《藍天白雲能持續多久?一個環保工程師眼裡汽車貸款桃園八德汽車貸款的霧霾真相》文章,在移動互聯網上流傳甚廣。

該文由“中國天氣網”微信公眾號轉載刊發,文章指出,中國在絕大多數電廠與其他燃煤企業安裝瞭脫硫設備之後,霧霾仍然很嚴重,主要原因在於脫硫技術本身在中國的應用存在問題。

該文認為,大部分排放大氣污染物的企業安裝瞭濕法脫硫設備,但為瞭節省成本與防止設備堵塞,大部分企業將煙氣再熱器(業內稱GGH,Gas gas heater)卸掉,導致排放的煙氣煙溫較低、濕度較大,致使煙氣不易擴繁,成為導致霧霾的主要原因,“環保部門一直在關註排放煙氣的多少,而忽視瞭煙氣的溫度與濕度才是問題所在”。

而多位環保領域、熱能工程領域的專傢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文主要論點的邏輯理論上是正確的,但結論誇大瞭脫硫後煙氣的致污能力。

國內從本世紀初就開始用法規來約束企業,必須加裝脫硫設備,業內稱脫硫島,並且在近幾年又開始進行脫硝改造,即去除煙氣中影響大氣污染的氮化物。到2015年,火電廠脫硫和脫硝基本普及。濕法脫硫技術脫硫率達95%以上,在該領域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國內90%以上的脫硫設備屬於濕法脫硫。

其技術原理是,將石灰溶液物化為微細的液滴,與廢氣中的二氧化硫與少量的三氧化硫反應,生成硫酸鈣固體,硫酸鈣固體顆粒經過溶液的回收和幹燥,被收集。弊端在於,脫硫前溫度達到120℃—185℃的煙氣,經洗滌處理後溫度降為40℃—50℃左右,不利於高煙囪排放擴散稀釋,故需要在濕法脫硫設備的末端加裝煙氣再熱器。

在上述文章看來,末端這一重要一環的缺失,使得濕法脫硫技術“變臉”成為瞭霧霾的“無間道臥底”。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分析,將不安裝GGH致使的不容易擴散的煙氣列為華北地區霧霾的主要原因,是誇張與誇大的看法。

從擴散理論上講,有效煙雲高度越高、煙氣的濃度越小,越有利於擴散;如果不加煙氣再熱器,煙氣從煙囪出來後,熱力抬升的高度下降,確實不利於擴散與稀釋。大氣污染物的擴散理論認為,煙囪出口處的煙流具有初始動量,使煙流繼續垂直上升,再加上煙流溫度高於環境溫度產生的靜浮力,引起煙氣浮力運動,即煙雲抬升,有利於降低地面附近的污染物濃度。

大氣污染物PM2.5的來源可分為一次源和二次源。所謂“一次源”是指污染源直接向大氣中排放顆粒物;“二次源”則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氣態污染物,如NOx、SO2、NH3、VOC等,在大氣中經過瞭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產生為顆粒物,如硝酸鹽、硫酸鹽、銨鹽、二次有機氣溶膠等。

國內外研究數據表明,與一次來源相比,二次生成的組分經常在PM2.5中房屋信用貸款貸款率利占有更大的比重,超過瞭一半,並且在灰霾發生時比例更高。不過,除瞭電廠與燃煤企業的貢獻外,還有其他的來源,這個貢獻比例一直有爭議,沒有權威的數據。

上海交通大學[微博]熱能工程研究所副教授繆正清專門研究鍋爐改造、鍋爐減排,他的觀點是,電力行業推行的濕法脫硫技術,在取得脫硫、脫銷的環保效果的同時,無意而實際地把原來排向大氣的氣態污染物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轉化為固體硫酸鹽與硝酸鹽的同時,較大的液滴攜帶硫酸鹽與硝酸鹽在除霧塔內被除下,較小直徑的霧滴被煙氣攜帶,通過煙囪排向大氣。

煙囪排出的廢氣形成瞭高空中的氣溶膠,發生化學反應後,形成的硫酸鹽、硝酸鹽是PM2.5的主力成分。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江億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分析,“小范圍的電廠與燃煤企業直接排放的廢氣,並不是構成霧霾成分的主力。”

現實是,在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在內的大氣污染物,一半以上是在幾百米以上、甚至上千米的高空中二次生成並沉降的氣溶膠顆粒物,剩下一半的污染物包括瞭揚塵、直接排放的硫化物等。 江億舉例說,北京現在除瞭東郊高碑店的華能北京熱電廠外,所有的燃煤電廠都改為天然氣,但北京的空氣狀況仍舊沒有較大改善,“華北地區的嚴重霧霾,跟小范圍內排廢氣的煙囪的高度、廢氣的溫度與濕度沒有多大關系” 。 因此,他認為,那篇網文結論太不靠譜瞭。

繆正清同樣不贊同上述網文對於濕法脫硫的控訴,“一般電廠的鍋爐煙囪高達200到260米,這個高度的廢氣一般很難直接沉降到地面附近。”

繆正清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燃煤企業普遍采用的脫硫技術確有弊端,濕法脫硫使用的補充水,幾乎全部通過煙囪進入大氣,成為石灰和石膏分子與顆粒進入煙氣的載體,將所有離開煙囪細顆粒霧化成霾進入大氣,“這部分溢出的顆粒可能是PM2.5的主要成分,這就造成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減排越多,大氣霧霾反而越來越嚴重。”

中國現在每年用煤量約40億噸左右,按照繆正清他的算法,濕法脫硫設備將會溢出640多萬噸石膏顆粒,是煤灰的兩倍。

柴發合則認為,“煙氣溫度過高說”與“顆粒物溢出說”即便是理論上合理,實際上未必真實,霧霾的追因與治理既是科學問題,也是工程問題。現在關於霧霾產生的原因與治理措施都還處於研究階段,所有的理論與推測都是可以嘗試的。區域性的霧霾形成是不是如網文所述的脫硫設備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模擬,理論上有邏輯,但是必須要有實測數據來支撐。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1209/162223974481.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oskhnih9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